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官渡的传说系列之一:官渡寺

时间:2025-03-28 | 栏目:新闻动态 | 点击:

   官渡寺坐落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处,因傍官渡水而得村名。原名关帝庙,现存的的官渡寺位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牟县政府规划的中牟县官渡古战场遗址内。紧靠官渡桥村南。
 
   据传说,原来的关帝庙旧址就建立在当年官渡之战中所描写乃关帝拒袁斩将处。公元200年,中牟发生官渡之战,身在曹营的关羽以其义勇(斩颜良,诛文丑)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后关羽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即封存曹操所受赏赐,留书挂印告辞而去,复归刘备。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人们为纪念关羽忠义,在此地修建关公庙,刻碑记之,香火兴盛。明神宗时,改关公庙为关圣寺。清顺治元年(1644年)朝廷降旨改名官渡的关帝庙为官渡寺,延续至今。
 
   官渡之战之所以发生在官渡,据历史记载,曹操在官渡北拒袁绍,主要是依据当年的官渡水,历史上又称为汴水。唐宋时期又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在现代人眼里,这里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当年这里也是一片水乡泽国。从郑州、荥阳一带下来的汴水,一路东南而下,阻断了去东京汴梁的道路,要想从郑州通往东京汴梁,必须通过汴水。当年的地方政府,就在中牟地界设了驿站,你比如板桥驿就是其中之一,官渡就是当年地方政府在牟山之东设立的一个通往东京汴梁的渡口,用船只摆渡。由于这个渡口是官方所办,并设有驿站,所以后人就称这里为官家渡口,简称官渡。这也是后来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住宿,留下许多诗篇的所在。
   官渡桥村之所以称之为村,也是起源于汉代的官渡之战。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率兵20万,曹操率兵4万相持于官渡,当年春曹操乘袁绍傲慢轻敌、内部失和之际,两次偷袭袁绍后方,焚其粮食辎重,断其粮道,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操全线出击,歼灭袁军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役之一。战后曹操为巩固阵地,留下了少量军士及乡民驻守官渡旁,坚守要冲,时间长了便形成村庄。由于关公在官渡之战中杀颜良诛文丑的战绩,后来人们就在当年关公杀颜良诛文丑的地方修了一座关帝庙。
   据传,北宋年间,有一名进京赶考的学子,名叫李其昂,路经官渡,却遭恶人劫掠,所带盘费被劫一空。在万般无奈之时,遇一长须红脸大汉,学子李其昂对大汉讲述遭劫经过,红脸大汉对学生进行安慰后,又赠银两。学生再三问恩人尊姓大名,家住何处,此人说,官渡桥东头第一家。红脸大汉又催着李其昂赶快赶路,别误了考期。学子李其昂仆地拜谢后,心中发誓,日后必知恩相报。
   李其昂进京会试,考试成绩优秀,发榜时金榜题名,得进士及第。恰巧初次出京,被放任中牟知县。当行至官渡桥村,降下大雨,正好有一小庙,急入避雨。进庙后,望见关公塑像和救自己的恩人面目完全一样,因此断定当时为关公显圣。知县回衙后,以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名,拨出专银,扩修关帝庙。经重修的关帝庙,有山门、戏楼、廊庑、大殿数十间,气势恢宏。落成之日正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从此时而起的庙会延续至今。
   到了明代,官渡这个地方其实还没有一座像样的桥梁,这不过是用几根木材简单搭建小木桥。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才由当年的县令陈幼学捐献俸银修建了桥梁。当年曾任沂州訓导的中牟人慕時雨对这段历史,在他的重修官渡桥记中有明确记载,这里摘录他这篇文章的部分章节。
   境北去四里許有河,曰,小清,其流上接贾鲁诸河,下达吕梁二洪,往来舟楫絡繹不绝,盖亦通津也,每遇霖潦,水辄泛溢,蕩撃恒有覆溺之患,往時架木為橋,胥邑尚義之士為之,而民不病,於涉者有年邇,来腐挠日,甚行者莫不骸惶焉,且連岁饑馑,洊(荐)臻財力匮乏,鮮有能任其事者,迨萬歷未春,我邑侯,陳公以公務行經其地觅见之,歎曰,何桥之,不脩一至於是耶,遂捐俸金以资費,復命羽流李常敬募緣四境,士庶聞其,風咸鼓舞,相率翰金翰毂翰材木者,次第而至,乃課吉日,庀工役,撤舊橋,而一新之,經始於八月初旬,復不時省,視而劳來之,僅百日而告成焉,其桥也,袤一百三十尺,廣一十二尺,測其高視廣之二而倍,其一橘桥之南北,咸砌以孰甎(砖)實,以土上下四周鞏固,礱密視,昔有加焉,若遇沟涛一作,行者可恃以無虞矣,自時四方賓旅及牟之士庶,車输馬跡步走,擔負於其上者,若履康衢然,民皆手額胥慶祝頌不已,邑庠生田,子士魁,盧子田卿,約官常永年,郷民宋福輩,胥受命於侯,俾稽簿籍慎出纳,而赞襄其役者,因民歌侯之功德,不忍泯没,問記於余,勒诸金石,以垂不朽。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当年这里往来舟楫络绎不绝的水旱码头,仅有的小桥从上边经过,也是莫不骸惶。再看新修的桥,长一百三十尺,宽十二尺,高两丈四。这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这样的桥梁也可以说是当时中牟的地标性建筑。桥修成以后,已经在这里成为村庄的名字,慢慢演绎成了官渡桥村。正是由于桥的修通,原来的官渡关庙距离桥比较近,后人虽有改建庙宇的想法,并没有实际行到,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关帝庙来了一次大的修葺。据传说这次修葺清康熙大帝还有一点关联。
 
   据传说,清康熙八年,皇上微服私访路经牟山脚下,忽然从牟山上下来一伙强盗围住了康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位红脸大汉骑着一匹枣红马,手提青龙偃月刀,在两位随从的护卫下,眨眼工夫就消灭了强盗。康熙正要道谢,已经找不到大汉的身影。他东行三里遇一小庙,见庙前拴着一匹大汗淋漓的枣红马,庙内供奉着手握偃月刀的红脸大汉,和他的左右助手,康熙忽然明白,原来是关公显灵啊。返京后,康熙就下令重修关公庙,并封关公为关帝。传说归传说,但是康熙大帝下旨重修关帝庙倒是真有其事,当年下达的圣旨,是篆刻在一通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厚约15厘米的石碑上的,这通石碑又叫圣旨碑。上方雕刻有棱角分明的龙头,左右也刻着象征皇权的蟠龙,中间雕刻着楷书“圣旨”两个大字。关公庙更名为关帝庙流传至今。这也是关羽被称为关帝的依据,这通石碑至今还留存
关帝庙,从宋代至明清曾多次重修,又多次遭战乱及黄河泛滥毁坏。但是官渡关帝庙在康熙年间的这次修葺,在中牟县志上有明确记载,清代翰林院检讨冉觐祖为这次修葺撰写了碑文。
 
官渡新建關廟碑記
冉觐祖
 
官渡之有关庙也,所以存圣绩而因以崇祀典也。旧庙卑隘,逼近桥口,周旋无馀地。邑令李公以劝农之便,税驾庙旁。谓官渡圣绩所在,庙貌不肃,则祀事不虔。守兹土者亵越是惧矣。于是,别购地一区于其东,捐俸倡首,士民响应。金钱不匮,土木续兴,殿庙门垣,无不完整。既而增置乐楼,以备侑享焉。工竣,委予记之于右。
 
予谓存圣迹者,必核其真。崇祀典者,必稽其实。不敢以臆说传之后人也。谨按《水经》云,河水东过荥阳,莨荡渠出焉。又云,渠出荥阳北,东南过中牟之北,注云渠,左经阳武。故城东南为官渡水。又经曹太祖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台。渡在中牟,故世又谓中牟台。据此则官渡水乃河之支流,经中牟名官渡也。今沿河冈阜绵亘,当是曹垒遗址。而官渡台不可指名矣。又按《宋史》,凿渠引京水过中牟,名金水河。抵都城西,架其水横绝于汴。引灌皇城入禁院,官民汲用。据此,则今之官渡水,乃宋之金水。与昔之官渡异矣。水异而地不异官渡之在中牟无疑也。宋之汴水,亦会都城在金水北,故金水横过于汴。今汴流久绝,或以官渡水为汴,非也。又按《魏志》,献帝建安五年正月,操东击昭烈破之。壮穆时屯兵下邳,不知昭烈所在。从权归操,操还官渡。壮穆当从至官渡。
 
四月操救刘延于白马,颜良来迎战,壮穆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操旋军延津南,文丑与昭烈前后至,操纵兵斩丑,复还官渡。袁绍进保阳武。壮穆北归照烈。据此,则壮穆至官渡在正月,去在四月。后其居停于此者三阅月也。又按《蜀志》,壮穆之受侯封即在官渡,拜书告辞即自官渡而去。无人许昌之文,演义不足信也。夫以壮穆之从照烈,生死不渝,封侯不足移其心,金帛不足留其盼,去就分明于急迫中,有雍容之度,即以操之奸雄,且念其功,服其义而不为之沮。故论壮穆之品者,直谓之圣而非谀。今官渡圣迹昭然,当有以为尸祝之奉矣。况以壮穆之神威,驱驾风霆,周行天壤,其生平建功之地,受封之所,时一眷顾而式临者,固有之矣。
 
于此而不宏其构造,盛其陈设,使英灵降格无所凭依,岂云称哉。此祀典之所宜崇,庙貌之所以宜新也。又按操袁相拒,卒能破袁,遂以北奴幽冀,南取荆襄,操之霸业实由官渡基之。而今之履官渡者,闻操若晚,独凛凛奉一忠义丈夫庙之祀之而不懈。以是知贤奸之辨,如薰莸不相溷,可以显然判所从违。则兹庙之建,亦所以表忠义,肃观瞻,感人以善,有裨风化匪浅也。一举而数善备,贻之永久,兹庙不朽。建兹庙者亦不朽。李公,山左安邱人,名其昂,字子肃。治牟十馀年,视官如家,视民如子,良法美意,百废俱兴。睹斯庙制,他可例推云。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1938年6月黄河花园口决口。中牟县南部至旧河道大片土地,黄河所经之处尽成泽国,达8年之久,村庄房舍倾没。新中国成立后,关帝庙也改为官渡桥小学。
 
1992年,中牟县政府开发官渡古战场,关帝庙作为一个景点,进行了重点开发重建。新关帝庙,有山门、关公殿和东西厢房各3间,正殿塑关公坐像,外饰战袍锦身,再现关帝之英灵。
 
1995年初,关帝庙移交官渡桥村委管理。1995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关帝庙更名为官渡寺。建成开光之日,邀请了山西五台山、开封相国寺等多处禅师前来庆贺,南阳曲剧团演戏助兴,当时是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从此每年的九月九日,又恢复了千百年流传的庙会日。
 
为提升官渡文化品牌,2005年11月1日,官渡村委邀请释照见法师入住官渡寺。2006年4月1日,官渡寺被国家宗教部门批准为对外开放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
 
令人惋惜的是, 1993年由县政府出巨资兴建的官渡古战场旅游区红火一时。当年规划的旅游区以官渡桥村为中心,以模拟艺术宫为主景点。景区南门紧邻郑汴公路北侧,为仿汉建筑,曾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官渡古战场”五个大字。迎门是一条长达六百米的汉风街,街的尽头是一座雕有曹操火烧乌巢粮仓的照壁。绕过照壁,穿过辕门,便是以十个古军帐形式建筑的古战场模拟艺术宫,宫内设置官渡之战全景环幕画,运用大型雕塑和声、光、电、激光等现代高新科技,序列38组故事,介绍了官渡之战的全过程。当时官渡古战场旅游区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旅游界、军事界、商业界等各界的密切关注,是三国旅游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因是人造景观,现已废弃。
 
值得庆幸的是,古战场艺术宫虽废,但是古战场遗迹在官渡古战场旅游区内,尚存有曹操拴马槐,曹公垒、汉井、草料场、 拒袁斩将碑,特别是新修的关帝庙后更名为官渡寺,如今香火兴盛,游人络绎不绝。
 
(胡云峰,整理于三胡书斋)

相关文章